夯基礎創特色 保民利惠民生
——樟樹市民政局2020年工作總結及2021年工作打算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全市民政工作,以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為契機,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夯基礎創特色,保民利利惠民生,多舉措推動我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現將2020年工作情況及下步打算匯報如下:
一、2020年工作情況
2020年度全市民政工作主要是圍繞“一個核心”、夯實“四大基礎”、狠抓“三項特色”。
(一)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核心,持續加強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保障力度
1.提高保障標準。落實城鄉低保、特困人員等救助對象的提標提補工作,自2020年1月1日起,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6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20元,月人均補助水平由410元提高到45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39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80元,月人均補助水平由285元提高到325元,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中低保對象8635人月人均增發20元低保金;城鄉全自理特困人員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月625元(7500元/年),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供養標準達到每人每月936元;上世紀六十年代精簡退職老弱殘職工救濟水平提高40元,城市的由每人每月45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95元,農村的由每人每月415元提高到每人每月455元。
2.嚴格資金發放。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65214人次9438.47萬元、城鄉特困人員供養金17232人次1326.58萬元,救助臨時性困難戶2977戶,發放臨時救助金291.28萬元。
3.深化社會救助專項治理。開展社會救助專項治理和各類對象動態管理工作,依據政策適度擴大了特困供養人員認定范圍,加強督查檢查,堅決杜絕“關系保”“錯保”“漏保”等現象,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全年,農村低保共計新增1269人、核銷1492人,農村特困人員新增181人、核銷55人,此外通過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與農村低保對象臺賬比對,對建檔立卡中無法單獨立戶的重病重殘人員及時納入低保。
4.持續關愛兒童。一是加強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完善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動態管理工作,242名孤兒、118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全部錄入全國兒童福利信息系統,資助5名孤兒“福彩圓夢”助學金各1萬元。嚴格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困境兒童補助費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截至目前,共發放困境兒童生活補助費130.8萬元、孤兒基本生活費220.4萬元、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助費74.0萬元。二是加強農村留守兒童保護工作。采取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等方式加強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開展15場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政策宣講”進村(居)活動,惠及125個村(居)委1300余名留守兒童,爭取慈善資金興建了洋湖鄉古亭村委、洲上鄉灘下村委兩個留守兒童之家,另有5個兒童之家建設正在籌備中。
(二)聚焦四個方面,夯實“四大基礎”
1.聚焦體系建設,夯實養老服務基礎
一是加強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公辦敬老院新改擴建、消防設施改造及市福利院改造提升工程,與市發改委、財政局、住建局聯合印發《樟樹市公辦養老院改造提升三年行動(2020-2022年)實施方案》,目前已完成2家公辦養老院新改擴建,10家公辦養老院提升消防改造已完工或正在施工;大力爭取各級資金500余萬元支持,完成福利院失能適老化改造提升工作,并率先在全省全面實現城鄉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通過深入調研、精心謀劃、合理布局,完成了10個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新建7個社區嵌入式護理院,今年將全部投入使用。穩步推進農村“黨建+樂齡中心”建設任務,并在12月份將全面完成。
二是加強安全管理。制定《關于印發<樟樹市非法集資風險隱患專項排查工作實施方案》,聯合市金融辦、經偵隊對全市6所民辦養老機構上門進行非法集資宣傳排查,組織全市17家公辦養老機構、6家民辦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和老年人收聽收看養老機構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資線上宣講講座,進一步增強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資風險意識。聯合消防、衛健委、質監、藥監等部門對養老機構、救助站等進行了安全檢查,對檢查中發現問題的養老院要求建立整改臺賬,限期整改,持續加強養老機構安全管理。
三是加強疫情防控。全面落實養老服務領域疫情防控要求, 制定實施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為養老機構配發酒精消毒液1227瓶、84消毒液230瓶、醫用口罩5500個、中藥膏方8000袋,對全市23所養老機構先后進行了7次明察暗訪,下發督查通報三期,及時整改問題消除隱患,多舉措確保全市養老機構安全穩定。
2.聚焦機制完善,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一是完善城鄉社區治理。注重頂層設計,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樟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按照每百戶居民擁有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且總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標準,實現全市城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覆蓋率100%。完善社區干部選聘機制,今年繼續公開招聘社區工作人員33人,社區干部綜合素質穩步提高,完善優化社區干部待遇增長機制,按規定為社區工作人員交納了五險一金,在宜春市率先為城市社區工作人員辦理了住房公積金。
二是健全基層自治制度。結合農村的新形勢、新變化,在全市村(居)委以自然村(居民小區)為單元,建立村(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新型村(居)民自治組織——村(居)民理事會,探索出一條對村(居)民進行廣泛動員、有效組織、經常教育的新途徑。截至目前,300個村(居)民委員會均已建立了村(居)民理事會,理事會成員達1200余人,并做好了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制定完善工作,所有村居委設立了村務公開欄,實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重大事項商議后及時公開,用制度建設保障了村居民自治的順利實行。
三是加強區劃地名工作。加強地名管理和地名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對道路未設地名標志、損毀地名標志、已失效地名標志、不規范地名標志等開展統一清理;全面完成地名普查檔案歸檔與驗收工作,共整理裝訂地名普查檔案業務類、成果類、其他類共4100多卷,安排專柜、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地名普查檔案,確保檔案的完整、準確、系統、安全和有效利用;做好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工作,目前已完成相應的圖、錄、典編纂,地名志與地名故事已修改并初步進行了定稿,高標準制作了地名宣傳視頻片,確保在宜春率先全面完成地名普查各項成果轉化工作;進一步完善村(居)委區劃設置,劉公廟、閣山及大橋街道分別新設居委會,推進平安樟樹建設,做好了縣、鄉兩級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
3.聚焦便民為民,夯實社會事務管理基礎
一是推進綠色殯葬改革。①落實獎補政策。落實全民遺體火化“八免一補”和“三沿六區”散埋亂葬墳墓遷墳平墳“兩免一補”惠民政策,保持火化率100%。②推進設施建設。城鄉公益性公墓全覆蓋,滿足群眾“葬有去處”和“遷有所葬”的需求。③提升服務質量。做好全年365天優質服務,深入推進禮俗改革,線上線下大力倡導禮俗新風尚,繼續開展接洽、接運、悼念、火化、安葬、祭掃等一條龍服務,推動業務辦理規范化、公益化,促進殯儀服務轉型升級。
二是優化基本社會服務。婚姻登記全天候。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全年365天全天候婚姻登記服務和“中午不休息”錯時延時服務,推進婚俗改革,截至目前共依法辦理婚姻登記4645對,為婚姻當事人減免婚姻登記工本費51095元,登記率和合格率均為100%,實現服務效能“零投訴”。流浪救助顯溫情。將救助管理工作納入了平安建設考核評價體系,著力推行全年365天全天候優質救助服務,進一步完善了救助管理工作體制機制。今年以來,聯合多部門開展“寒冬送溫暖”、“炎熱送清涼”、“接送流浪孩子回家”溫情救助行動,開展了推進“陽光救助、提升服務質量”為主題的救助開放日活動。
三是加強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嚴格社會組織管理。對符合年檢條件的226個社會組織實施了年檢,注銷了7個,參檢率與合格率分別為97%和100%。嚴格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收費管理,全面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同時以市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為依托,推進“三社聯動”融合發展,注重社工人才培養,舉辦2020年全市社會工作者培訓班,142名從事社會工作人員參加了培訓,推進社工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發展。
4.聚焦環境優化,夯實民政高質量發展基礎
根據市委及宜春市民政局“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有關要求,結合全市民政局工作實際,制定了市民政局“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實施方案,通過深入開展學習研討、廣泛征求意見建議、認真查擺突出問題,共梳理問題清單7個,已銷號問題6個,其余1個問題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多舉措推動大討論活動走深走實,促進民政服務效能提升。
(三)注重求實創新,狠抓“三項特色”
1.狠抓農村互助養老服務。針對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不足、服務隊伍不強、互助養老機制不全等現狀,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上級部門有關決策部署,堅持以黨建引領,市鄉村三級聯動,著力打造體系化、制度化、標準化、多元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破解農村養老難題,使農村留守、獨居等困難老人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形成獨具樟樹特色的“黨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模式,民政部及省市領導調研我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時給予一致好評。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23所,床位數4495張,供養老人2900余人,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機構床位數42張,年底將建成162個農村互助養老設施樂齡中心,行政村覆蓋率達70%以上。樟樹農村互助養老案例——《江西省樟樹市:黨建引領惠民生 互助養老暖人心》入選《全國農村養老服務部分典型經驗及案例匯編》,并在11月中旬召開的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上作書面交流,同時我市與南昌縣、高新區、安義縣一同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現場參觀點,與全國同行交流學習經驗。
2.狠抓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宜春市決策部署,全面推進城鎮貧困群眾基本生活、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社保等九大幫扶政策落地落實,對精準識別的2216戶2985名城鎮貧困群眾開展結對幫扶,積極拓寬就業創業渠道,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幫扶,從根本上激發城鎮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確保穩定脫貧,全市257名具有勞動能力的城鎮貧困群眾,232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達90.3%。引導志愿者、社工、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城鎮脫貧解困,多舉措提高脫貧質效,確保2020年底前城鎮貧困群眾如期脫貧。8月27日在省委書記劉奇出席、省長易煉紅主持的全省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推進會上,樟樹市作為全省兩個縣級市之一在會上做了典型發言。
3.狠抓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元素融合試點。我市作為全省試點縣市之一,及時成立了樟樹市民政局推動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元素融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全力推進試點工作有序開展。根據我市民政工作實際,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城鄉社區開展專題調研,全面梳理社區民政服務需求和服務元素,7月初制定并印發了《樟樹市民政局關于推動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元素融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對城鄉社區三張清單(民政服務對象清單、民政服務項目清單、民政工作事項清單)進行了規范,對健全城鄉社區“三項功能”(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提出了要求,組織編印《樟樹市民政服務指南》,并向村社區發放5000余份,全市城區社區和60%的鄉鎮(街道、場)村(居)委會“三張清單”基本建立,“三項功能”進一步健全,民政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規范,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社區治理水平持續提升,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1. 社會保障扶貧方面。一是數字民政二期系統還未覆蓋,核對授權手續推進難度仍然存在,核對報告出具時間滯后,難以滿足群眾“急愁盼”。二是失能、半失能特困供養人員集中照護意愿不強,分散特困人員照護能力和水平難以保證。
2.綠色殯葬改革方面。存在設施建設選址難、征地難的問題。我市盡管出臺了殯葬設施建設獎補政策,但由于樟樹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耕地保護壓力大,城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設項目選址受到用地的限制,加上用地調規程序復雜,導致選址征地難,嚴重影響建設推進進度。建議上級業務部門加強統籌協調,將殯葬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利用和林地利用規劃,預留足殯葬設施建設用地空間,加強農村殯葬設施建設用地保障,盡力協調爭取省級給予農村殯葬設施建設用地免收植被恢復費等優惠政策,確保殯葬設施建設有效推進,滿足群眾“葬有去處”和“遷有所葬”的需求。
3.城鄉社區治理方面。全省試點的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元素融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工作以及城市“綠色社區”創建和農村社區試點工作,需要鄉鎮(街道)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同時也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人財物的支持。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切實抓好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一是精準實施兜底保障政策,確保“兜準底”。二是適度擴大低保和臨時救助的覆蓋范圍,確保“兜住底”。三是落實特困、臨時救助政策,確保“兜實底”。四是加強困難群眾摸底排查,確保“兜好底”。五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低保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
(二)切實做好養老服務工作。一是繼續做好全市養老機構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二是繼續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統籌運用農村各種資源,著力推進農村“黨建+樂齡中心”建設運營,抓好樟樹市銀核香樟生態頤養園工程建設。三是強化防范非法集資宣傳引導,切實增強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資風險意識。四是抓好養老服務機構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確保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生命財產安全。
(三)切實做好社會福利工作。一是嚴格落實孤兒基本生活費、困境兒童補助費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助費資金發放工作。二是繼續深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政策宣講”進村(居)活動。三是穩步推進農村留守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四是嚴格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工作。加強發放對象動態管理,嚴把審批關,確保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及時準確、不錯不漏。
(四)切實做好基層政權和區劃地名工作。一是繼續扎實做好全省試點的城鄉社區民政服務元素融合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工作以及城市“綠色社區”創建和農村社區試點工作。二是做好全省第十一次村(社區)換屆選舉工作。三是做好民政系統鄉村治理領域掃黑除惡工作實現常態化。四是做好縣市和鄉鎮(街道)行政區域邊界管理和邊界聯檢工作。五是繼續做好地名命名管理工作。六是進一步做好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工作。
(五)切實做好社會事務工作。一是深化惠民綠色文明殯葬改革。全面落實惠民殯葬獎補政策,加快城鄉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建設步伐,建立骨灰安放跟蹤制度,強化殯儀政風行風建設,推進喪葬禮俗改革,抓好文明祭祀活動。確保綠色殯葬改革工作排位進入江西省前列。二是深化婚姻收養登記便民服務改革。探索跨區域婚姻登記工作;探索建立婚姻登記嚴重失信當事人信用約束和聯合懲戒機制;做好婚姻家庭輔導工作;推進婚俗改革規范收養登記工作流程,嚴格審查出具無戶口人員落戶登記證明。三是推進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生活保障。開展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完善救助尋親信息管理制度,做好受助人員身份查詢,破解長期滯留的流浪乞討精神病患者的落戶安置問題。聯合開展專項救助行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服務,提升救助服務水平。探索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
(六)切實做好社會組織管理和社工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加強社會組織管理。深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改革,完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機制,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建設。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行為。加強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二是加大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力度。推進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項目。引導社會組織助參與脫貧攻堅活動。抓好社會組織黨建規范化建設,鞏固提升“兩個覆蓋”工作成果。三是繼續推進“三社聯動”融合發展。組織社會工作職業能力培訓,提高社會工作人才職業水平;做好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登記和管理,推動我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推動社會組織與服務的深度融合,力爭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品牌。
樟樹市民政局
2020年12月15日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