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市臨江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主要內容
一、規劃范圍與期限
1、規劃范圍與層次
規劃范圍包含鎮域、鎮政府駐地兩個層次。
鎮域規劃范圍為臨江鎮鎮域全部國土空間,下轄15個行政村和一處國有單位臨江鎮林場,規劃面積為8483.88公頃;
鎮政府駐地規劃范圍涉及臨江村南部、寒山村北部部分區域,規劃面積為688.15公頃。
2、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與樟樹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期限一致,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其中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
二、發展定位與目標
1、發展定位
樟樹市以商品集散流通、文化旅游產業作為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大力推動臨江古府復興,全力打造臨江千年古府金名片。
2、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目標
落實上位規劃指標要求,綜合考慮臨江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現狀條件及規劃任務,明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量化指標。
嚴格落實上位規劃下達的規劃約束性指標,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優先序統籌落實三條控制線,確保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至2035年,臨江鎮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4330.76公頃;臨江鎮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臨江鎮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不超過2.82平方公里。
三、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規劃形成“一心一軸兩廊”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心”引領:以臨江鎮鎮區為綜合服務中心,引領臨江鎮的發展;
“一軸”發展:沿清宜公路(原G533)作為城鎮經濟發展軸,構建臨江鎮南北空間發展主軸;
“兩廊”環繞:以鎮域的生態水系為本底,構建兩大生態屏障,維護鎮域生態環境穩定,分別為袁河生態廊道和蕭江生態廊道,提升全鎮生態環境品質;
四、村莊布局優化
1、鎮村體系
綜合考慮臨江鎮當地人口規模、經濟職能、交通便捷等因素,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在村莊分類基礎上規劃形成“鎮政府駐地-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等級體系。至2035年,臨江鎮形成“1+3+12”的鄉(集鎮)—村體系,即鄉政府駐地1個、中心村3個、基層村12個。
2、行政村分類
結合鎮域內行政村發展現狀,優化細化上位規劃要求,至2035年,臨江鎮行政村分類結果:
城郊融合類2個(臨江村、寒山村);
集聚發展類7個(紐塘村、姜璜村、尹家村、王家圳村、前祝村、蘆陽村、徹埠村);
整治提升類5個(蘆塘村、渚塘村、武塘村、雙州村、廟前村);
特色保護類1個(楓林觀村)。
五、鎮政府駐地規劃
1、功能結構
規劃形成“一心一環四區”的空間結構。
“一心”:即臨江鎮政府所在地。以臨江鎮政府為核心,布置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商業服務設施用地、教育用地、醫療設施等,形成全鎮的綜合服務核心。
“一環”:即古府商貿服務環:沿南大街、楊公路、東門路、榮園路、虎川大道形成的古府商貿服務環。
“四區”形成四個片區分別為:以臨江古府歷史文化街區和居住生活為核心的中部古府旅游活力片區,主要位于鎮區中部;
以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北部高新信息產業片區,主要位于鎮區北部;
以傳統機械工業為核心的西部傳統工業產業片區,主要位于鎮區西部。
以商品集散為核心的南部商品集散產業片區,主要位于鎮區南部。
2、用地布局
規劃鎮政府駐地城鎮開發邊界范圍內用地面積282.39公頃。
完善公園綠地、停車場、體育等設施建設,形成鎮區生活圈的服務核心。保留現狀公服設施。利用閑置空間增設停車場和公園綠地。保留現狀主要道路、街巷沿線商業用地,規劃在臨江古府周邊以及道路兩側新增商業用地。
附圖1:鎮域國土空間用地布局規劃圖
附圖2:鎮域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
附圖3:鎮區國土空間利用規劃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