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鎮2021年上半年工作總結
暨下半年工作計劃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必將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標注。開啟歷史新征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建黨百年來前所未有的重要關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用新發展理念統領發展全局,認真落實上級各項決策部署,觀大勢、謀全局、抓大事,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勇于擔當作為,增強斗爭精神,認真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1、? 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堅持黨建引領,政治定力更加堅強
1.嚴格執行黨支部學習制度。年初制定本年度政治理論學習內容,督促基層黨支部合理制定政治理論、黨小組、支委會、黨員大會和季度集中研討學習計劃,嚴格執行領導干部上黨課、“三會一課”等制度,真正將新時代黨的知識、政策法規和專業知識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2.按時完成支部換屆選舉。督促指導23個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進一步選優配強基層單位支部支委成員,此次換屆村“兩委”干部中,45歲以下占比62%,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50%;同時督促各基層黨支部以提升組織力為著力點,以開展黨建示范創建活動為契機加強支部規范化建設,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黨內制度。
3.召開中國共產黨臨江鎮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臨江鎮第十六次黨員代表大會,是“十四五”開局時期我鎮召開的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會議。是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構建和諧秀美臨江,建設“臨江古府組團”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此次黨代會應到代表140名,實到代表139名(1名代表因公因事請假未能出席)。與會代表根據樟樹市委批復進行醞釀,大會主席團根據各代表團醞釀結果,確定中共臨江鎮委員會委員候選人11名,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9名,出席中國共產黨樟樹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18名。2021年7月9日,大會代表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差額選舉,產生了中共臨江鎮第十六屆委員會委員9名、中共臨江鎮第十六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7名、臨江鎮出席中國共產黨樟樹市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14名。
4.認真做好發展黨員工作。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體要求,本著積極慎重的發展原則,指導各支部合規有序推進黨員發展工作。上半年,發展入黨積極分子12名,發展20人為預備黨員。
(二)關注民生保障,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1.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開。一是堅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每天要村居委摸排是否有從全國中高風險地區返樟、境外返樟人員,及時上報。目前,臨江鎮共有7人從境外返樟人員,已全部監管落實,有45人從全國中高風險地區返樟,已全部監管落實,有257人發熱病人及密切接觸者,已全部監管落實。排查市防疫指揮部反饋信息約2000余條,抓好落實境外返樟,中高風險地區返樟人員監管情況,時刻準備與市人民醫院,樹花酒店溝通聯系監管境外人員工作。二是全面落實疫苗接種工作。臨江鎮已接種第一針11000余劑疫苗人次,第二針9000余劑疫苗人次,臨江鎮已摸排的在外地接種第一針疫苗人數為5000余人,第二針疫苗人數為4000余人,臨江鎮未接種人數還有6000余人,其中以身體患病人員,年齡偏大人員,常年在外地生活就在外地接種的人員占絕大多數。
2.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一是全面摸排,確保政策落實無漏項。全鎮幫扶干部定期上戶對407戶脫貧戶生產生活條件全面了解,及時解決脫貧戶遇到的困難,全面排查各項政策落實情況,確保九大扶貧工程政策及相關扶貧政策無漏項;全鎮范圍進行三類人員摸排,上級部門反饋與各村居委摸排人口共達135戶,審核納入三類人員4戶,其中脫貧不穩定戶1戶、邊緣易致貧戶3戶。二是穩固成果,脫貧路上一個不落。全鎮截至目前共有三類人員417戶1135人,其中脫貧戶407戶1097人(脫貧不穩定戶23戶60人,22戶55人已消除風險,未消除風險的1戶5人2021年5月新增);邊緣戶10戶38人(其中已消除風險7戶27人,新增未消除風險的3戶11人)。 三是加大產業幫扶力度,為貧困人口持續增收。向上級爭取產業扶貧資金100萬元建設尹記家庭農場雞樅菌種植,預計帶動周邊村莊就業60人,帶動脫貧人口穩定就業5戶。已申請上報十四五重點幫扶村項目入庫5個,待上級審批。
3.全力以赴保障基本民生和基層運轉。我鎮上半年新增就業264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上半年交通補貼申請省外務工符合條件享受交通補貼139人、省內市外19人,對16歲以上有勞動力未就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就業意向、培訓意向摸底調查,更新扶貧專崗臺賬并開發扶貧專崗113個,吸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13人。2021年以來共申報、審核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困境兒童等各類對象67人、審核發放殘疾人“兩補”680人、審核發放上半年高齡津貼999人。在鎮主要領導的組織下統一開展全鎮低保動態調整(民主評議)、分散特困人員巡訪服務,并組織精神病特困人員與集中供養機構簽訂集中照料護理協議。
4.平安建設扎實推動。2021年上半年,我鎮共配備3名政府購買專職人員在便民窗口,負責法律咨詢服務、矛盾糾紛受理、群眾來訪接待及網格事件。新建治安視頻監控探頭35個,“農村雪亮工程”“平安鄉村”監控點位建設目前已建成261個點位。在專班工作小組的領導下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組織會議討論6次,先后共進行了30次摸排,村級以下29次工作。全鎮上半年刑事案件30起,查處治安案件82起,查處治安違法人員166人,治安形勢總體良好。
(三)緊盯項目建設,千年古府再展新顏
1、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工業。我鎮在上半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9487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326萬元,引進并成功簽約項目10個,簽約總金額達9.37億元。新簽約項目進展如下:年產2萬臺農機配套設備項目,由樟樹市新瑞闥農業機械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1.01億元;年產50萬套床板項目,由樟樹市匯茂木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0.5億元;木材加工項目,由樟樹市宜鴻木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地址在樟樹市臨江鎮蘆陽村委旁,總投資額0.3億元;年產1700噸清洗劑及2800噸切削液項目,由江西能亮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1.08億元;紙品加工項目,由樟樹市德成紙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1.2億元;彩印印刷項目,由江西省倬運彩印包裝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額1.02億元;皮膚外用品生產項目,由江西騰中實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額0.6億元;醫養結合項目,由府城醫院等企業投資建設的醫養結合項目,投資額2.06億元;電子產品生產項目,由樟樹寶神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額0.8億元;飼料生產項目,由江西昌譽飼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投資額0.8億元。
2. 持續加大造林力度,發展中藥材產業。一是大力發展種植業。爭取高產油茶項目立項80多畝;林欣公司營造各類苗木200多畝;栽植枳殼、吳茱萸、黃梔子、車前草等各類中藥材近千畝。二是加強林業病蟲害測報及防蟲治病工作,請有關專家現場指導鑒別病蟲害及防治措施;加強林業巡護,經常對護林員進行培訓;加強巡護管理及森林防火工作。多次請林業局專家現場指導油茶修剪技術,解決林農疑難問題。三是進行批伐改造。對窯灣村委一片50余畝旱死杉樹林進行批伐,改造高產油茶。四是加大違規占用林地查證處罰力度,保護現有林業資源。對林地權屬糾紛及協調租金、涉林資金和護林員工資及時調處。
(四)著力補齊短板,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1.新農村建設開好局、起好步。臨江鎮實施“村莊整治建設”專項提升行動,做好村莊“四建三治一管護”等內容提升。對“村內道路、戶廁、供水、公共照明”等設施建設、村莊“排水溝渠、河塘、搭靠三房(違章房、危舊房、廢棄空心房)”等方面“臟亂差”環境治理工作重點抓,組織農戶開展庭院內外、房前屋后環境整治,落實“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責任。今年我鎮2個省級新農村建設點和4個市縣新農村建設自建點的整治建設、打造 1 個“1+10” 美麗村莊示范點任務施工進度已完成過半,農村戶廁摸排整改工作已完成摸排6154戶、錄入系統3797戶。
2.全面推進城鄉環境整治行動。以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審計等各類生態檢查為契機,緊盯各水庫、水域排污情況,狠抓環保執法,扎實做好各類環保問題整改銷號。持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鎮村干部利用每周五下午集中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清除積水、蚊蟲孳生地,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進一步美化集鎮環境。共清理生活垃圾260噸,清理牛皮癬182處,雜物亂堆亂放點220處。組織鎮部、城管集中對農貿市場進行整治,共清理亂占經營攤位20余處、拆除塑料棚10余個,清理垃圾20余噸。
(五)著力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
1.深入開展專項督查。圍繞鎮黨委重大決策部署、工作紀律等開展工作督查,對存在問題的村委、站所發出《督促整改通知》,共發督查通報11期,通報批評15人次,全鎮各級黨組織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黨風廉政建設合力不斷形成。
2.強化廉政警示教育。堅持教育為先、預防為主的原則,在每季度干部評議會上通報本鎮黨員違紀典型案例,做到警鐘長鳴,防微杜漸。上半年,臨江鎮共進行鎮村提拔和新任干部任前廉潔談話12人次,開展廉政風險防控排查9人次,制定防控措施13條。
二、下半年工作計劃
2021年以來,我鎮各方面工作雖然取得了新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特別是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恢復、消費市場提振尚需時間,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經濟穩定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部分重點項目建設進展緩慢,招商引資項目落地力度還需加大;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等領域工作還需持續鞏固提升;集鎮管理和環境整治欠賬較多,集鎮面貌亟待改善;社會維穩和環境整治壓力大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研究解決。下半年,我鎮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干、攻堅克難,以優異成績打好“十四五”規劃開局關鍵戰。我們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實施“工業興鎮”戰略,不斷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依托原有服裝、電子、食品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聚集的基礎上,重點向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現代物流等產業發力,力爭落戶一批聚人氣、高效益、高稅收的企業。
二是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對已落戶的旺鋁鋁業、能亮新材料、新瑞闥農業機械、匯茂木業等項目,安排專人專班負責推進,力促項目建設實現大的突破,力爭更多項目早日投產達標。
三是培育一批新型農業龍頭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并舉,大力推介我鎮發展比較優勢,主動引導客商到臨江投資。認真落實國家、省、宜春市、樟樹市扶持企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依托農產品優勢,鼓勵建設新型農產品加工廠,解決我鎮農產品深加工難題,培育以肉制品深加工、糧油、食品加工為主的生產線,使我鎮農產品經濟價值得到提高,促進農民增收。
(二)完善城區功能,著力提升城鎮品味
一是加強城鎮規劃工作。進一步增強城鎮建設和城鎮經營的理念,做大、做精、做強、做旺城鎮,為城鎮人氣聚集奠定堅實的基礎。要高度重視工業、旅游、商貿、教育、文化等產業規劃的協調一致,整合城鎮資源,突出公共服務的配套功能,使城鎮發展更加完善,更加科學合理。在城鎮建設中,對商貿、學校、旅游開發等建設用地要予以重點傾斜。
二是完善公共配套服務。緊緊圍繞建設“全國千強鎮”對公路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大辦交通,建成內暢外聯、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城鎮公路交通網絡。按照《樟樹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鎮“十個一”“十個有”創建實施方案》的工作要求,注重策劃建設一批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完善城鎮的公共服務功能,對老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推進鼎鑫農貿市場聚集人氣,合理設置商業、金融、郵電、信息、文化、計劃生育、體育、垃圾收集、社區服務等服務設施,建設環境優美、功能配套的居住區,把欠缺的服務功能健全起來,把薄弱的承載能力強化起來,為生產要素、產業和人口集聚創造條件。
三是強化產業支撐作用。引導非農產業的集聚,特別是制造業、加工業的積聚,利用人口紅利優勢,帶動務工就業。讓本地百姓參與到商業、服務業發展中去,從而獲得更多利益。從實際出發,科學布局商業網點,積極培育現代零售業,打造一批綜合市場、高檔大賣場、星級大酒店、紀念品一條街、臨江風味美食城等,繁榮小城鎮商業圈,快速聚集人氣。
(三)加大教育醫養投入,打造特色服務業新高地
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加強教育、醫養事業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高教育醫療水平和質量。
一是進一步做實基礎教育。鞏固發展兩基教育成果,繼續整合教育資源,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優化教育結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建設現代教育設施,提高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條件。不斷培育壯大清江中學、臨江小學等名校師資力量,提升教學水平,讓名師、優秀學生留得住,唱響臨江教育品牌。繼續推進南門小學建設工作,新建第二幼兒園,擴建府城小學,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唱響教育惠民主旋律。
二是壯大醫療康養產業。針對老年人對醫療護理的日漸重視,以需求為導向,依托江西省榮軍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府城醫院等,打造一批“醫養融合”示范點,兼顧發展醫養融合軟硬實力,著力打通養老和醫療脫節的“最后一公里”,推動我鎮醫養融合全面發展。
(四)精心布局謀劃,推動旅游業發展實現新突破
精心謀劃,把旅游業作為增強鎮域經濟發展后勁的重要產業來培育,持續加大投入,力促旅游工作實現新突破。
一是以全域化理念引領旅游發展。把旅游發展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旅游業同全鎮各產業融合發展,把整個臨江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旅游大景區。以旅游業為重要抓手,推動全鎮城鄉特色、公共服務體系、整體生態環境、配套保障設施水平整體改善;打造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主客共享,滿足外來游客深度體驗和本地居民公共休閑的需求。
二是以精品景區創建帶動旅游發展。重點做好“千年古府、醉美臨江”景區旅游開發工作,加快推進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做好景區四至范圍內自然資源及人文景觀的保護工作。扎實推進景區開發,把景區建設同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增收結合起來,穩步推動“千年古府、醉美臨江”旅游發展,打造成區域知名的精品景區。與此同時,吸引社會資本,積極推進其他旅游景點的開發工作,推動全鎮各景區精準開發、差異發展,串點成線。
三是以重大項目引領推動旅游發展。一方面加強與市直有關部門對接,結合鎮域旅游特色,積極舉辦各類旅游周活動,全面展示臨江的獨特民俗風情,吸引多方媒體關注,切實提升影響力。另一方面,結合特色小鎮建設,把旅游業作為全鎮招商引資的重點,加大對外推介力度,積極引進外界資本。通過整合各類項目和資金,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有效投入,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五)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發展
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重點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持續發力。
一是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全力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確保實現有效銜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全面提高脫貧穩定性。不斷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因人因戶分類施策,落實好教育、醫療和兜底保障等各項政策,全面提高脫貧攻堅成色質量。
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之策,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力打造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高地。
三是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強化鄉村建設規劃引領,有序推進“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編制,完善鄉村建設項目申報、審批、建設、監管、運營機制,促進鎮村建設規范有序開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加大拆違治亂整治力度,不斷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四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整治。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切實抓好環保領域突出問題整改,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生態違法行為。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推進秸稈焚燒、道路揚塵、餐飲油煙、渣土車等問題整治,加強排污源頭監管。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總體要求,突出抓好袁河、肖江等干支流生態保護治理,協同推進水源涵養、生態修復、水利建設和文化傳承。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健全完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強河道綜合整治。
五是大力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現代農業呼喚著鄉村人才振興?,F代化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崛起。要建立起鄉村人才培育體系,把人才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六是打造堅強的基層戰斗堡壘。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體系,更好地按照黨的意志和精神領導基層治理。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提升鄉村德治水平,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六)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1.堅持“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服務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也是增加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人民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社會進步的源泉,黨和國家始終將人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需求。“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路上,黨員干部要始終以人民的發展作為方向,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改進工作。
2.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服務方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穿到工作的始終,找準服務人民的方法的途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始終以人民的需求為工作的導向,解民之所急,辦民之所盼,統籌做好各項民生工程,保證老有所依、幼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看到問題的根本所在,不斷服務群眾需求,要重點解決一批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實實在在干好每件涉及群眾利益的工作,一件接著一件干,一年更比一年強,用行動贏得人民的掌聲。
(七)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升執政水平
1.加強政治建設,始終對黨忠誠。堅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宜春市及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提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讓初心和使命在內心深處鑄牢、在思想深處扎根。
2.加強作風建設,提高行政效能。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持之以恒整治“四風”,堅決克服和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提高執行力和落實力,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和擔當,敢于負責,主動作為,攻堅克難,對定下的事情馬上就辦,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承諾的事情必須兌現。
3.整合黨建資源,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把黨建工作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擺到黨委工作的重要位置,統籌安排,系統推進,形成一級抓一級、一層帶一層,全黨上下共建良性政治生態的新局面,確保黨的建設各項工作有序運轉、高效推進;要積極整合黨的工作資源,推動紀委、組織、宣傳、統戰、工青婦等部門以做好黨建工作為己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強縱向工作指導,健全橫向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要強化自身,提升水平,按照打造臨江鐵軍的要求,高標準加強自身建設,推進自身建設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