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守護全市人民的“大水缸”,宜春市樟樹生態環境局以系統性思維構建水源地保護體系,通過“劃、立、治、備” 四項關鍵措施,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全面提升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截至目前,樟樹市集中式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和群眾幸福生活奠定了堅實的水安全基礎。?
以“劃”為前提,錨定保護范圍,夯實水源地保護根基。嚴格對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這一核心標準,對全市飲水現狀開展全方位、無死角的摸排工作,徹底理清了全市集中供水網的脈絡,建立起完整的水源地基礎信息臺賬。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針對部分早期劃定不合理、與當前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需求不匹配的保護區,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邊界;對因水源替換、工程停用等原因不再具備飲用水功能的水源地保護區,按程序申請撤銷,避免保護資源浪費。同步完成所有保護區的矢量數據繪制工作,將保護區范圍精準標注在地圖上,實現數字化管理,為后續監管、執法等工作提供精準的空間依據,確保每一處水源地都有清晰的“保護邊界”。?
以“立”為關鍵,強化規范化建設,筑牢水源地安全防線。為切實增強群眾的安全警示防范意識和對水源地的環境保護意識,嚴格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在水源保護區關鍵位置推進“樹標立牌”工程。工作人員根據保護區類型、周邊環境特點,合理設置保護區界碑、界樁、宣傳牌和道路警示牌。針對一級保護區周邊人類活動較為頻繁、污染風險較高的水源地,進一步升級防護措施,加裝物理隔離防護設施,如防護網、圍墻等,有效阻擋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從物理層面切斷人為污染源頭。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全市水源地保護區樹標立牌工作,一級保護區圍擋建設實現全覆蓋,同時建成多座水質自動監測站,通過規范化建設讓水源地保護“看得見、摸得著、管得住”,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
以“治”為抓手,深化監管治理,持續提升水源水質。創新建立“實地查看+專項巡查+重點巡查”的立體化巡查機制,組織執法人員、技術人員定期深入水源保護區及周邊區域。在水質監測方面,水源地水質自動監測站24小時不間斷運行,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預警;定期開展水源地水質手工監測,對常規指標進行細致檢測;定期開展109項全指標監測,全面掌握水源地水質狀況;在雨季、汛期等特殊時段,不定期開展水源地水質加密監測,精準捕捉水質變化趨勢。全方面、多維度掌握水源地水質變化規律,及時發現潛在污染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確保每一滴水都經過嚴格把關,保障群眾喝上放心水、安全水。
以“備”為依托,完善供水體系,提升應急保障能力。目前,樟樹市已完成了上陽水庫備用水源地取水口建設及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后續,又完成備用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樹立保護區標識牌、警示牌等,對一級保護區進行圍擋防止外部干擾;在重點區域安裝視頻監控設備和水質監控儀器,實現24小時動態監管;同時建立備用水源地日常巡查制度,安排專人定期巡檢,及時排查安全隱患。如今,已成功構建起“雙水源+多重防護”的供水保障體系,即便遭遇主水源地突發狀況,也能快速切換至備用水源,確保城市供水不中斷,為群眾用水安全加上“雙保險”。?
從科學劃定范圍到規范設施建設,從強化監管治理到完善應急儲備,樟樹市通過“劃、立、治、備”四項措施的協同發力,構建起全鏈條、立體化的水源地保護格局。未來,樟樹市將繼續緊盯水源地保護關鍵環節,不斷優化保護措施、提升管理水平,持續守護好城市的“生命之源”,讓100% 的水質達標率成為群眾幸福生活的“穩定底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