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宜春經濟開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宜陽新區黨群工作部、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黨群工作部,市直有關單位、有關院校: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省委十五屆七次全體會議和市委五屆七次會議要求,持續提升我市專業技術人員能力素質,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我市制造業重點產業鏈現代化建設“869”行動計劃,根據《江西省干部教育培訓規劃(2023—2027年)》《江西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辦法(修訂)》(省政府令第259號)《江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于開展2025年度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習的通知》(贛人社函〔2025〕3號)有關要求,現就做好2025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學習對象和時間安排
全市行政區域內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中從事專業技術工
作的人員,均應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培訓。2025年繼續教育培訓從即日起開始,至2025年底截止。年累計學習時長不少于90學時,其中公需科目不少于30學時,專業科目不少于60學時。學習任務原則上在學習年度內完成,因傷、病、孕及其他原因未完成年度繼續教育學時的,應當及時補學。目前繼續教育系統已開通2024年學時補學通道(公需科目和專業科目都可補學),補學通道截止時間為年度職稱申報截至日前,最遲不超過2025年6月底。各單位經辦人員賬號可查看所屬專業技術人員學時完成情況。
二、學習科目
(一)公需科目。2025年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公需科目學習指南確定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省委十五屆七次全會精神”“專業技術人員職業道德和能力建設”三個專題。專業技術人員可登錄江西省人事人才一體化平臺--繼續教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繼續教育平臺),自主選擇公需科目網絡課程學習平臺開展學習。學習不收取費用,學滿相應學時并經考試合格,系統將自行判定完成2025年公需科目學習任務,無需個人申報。
(二)專業科目。專業科目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專業工作應當掌握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等專業知識。各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同各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組建單位)將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原則上于2025年一季度會同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確定2025年本行業專業科目學習指南,并在本部門官網和繼續教育平臺同時面向社會發布。專業科目學習指南明確學習對象、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學習機構、學時折算審批要求、年度培訓目錄等內容,
供相關專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學習和繼續教育機構組織實施。2025年的專業科目課程將根據各行業主管部門2025年度學習指南的要求逐步上架繼續教育平臺,學習指南出臺前只允許補學2024年專業課程。
衛生、中小學教育、會計等專業,行業主管部門已有穩定成熟的自有學習平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公需和專業科目遵照行業主管部門發布的學習指南(或年度學習通知)進行繼續教育學習。
三、學時折算
專業技術人員申報的學時折算應當符合崗位需要和職業發展的要求,具體按照《江西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時認定辦法(試行)》(贛人社規〔2023〕2號)有關要求執行。
縣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同級行業主管部門,做好本地區專業技術人員學時認定工作的組織實施。其中,縣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舉辦的各類專業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由個人申報,需提供相應行業主管部門蓋章的開班通知及出差審批、參訓通知、結業證書、單位開具的參訓證明等至少一種證明材料。
用人單位舉辦的專業能力提升培訓項目(10學時)和本單位人員的學習強國積分折算,由用人單位自行在繼續教育平臺錄入學時,無需個人申報。
各單位依據《江西省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學時認定辦法(試行)》的要求進行審核,不做擅自解讀和超出《辦法》的要求。相關培訓和研修內容應當符合申報人崗位需要和職業發展的要求。各單位應建立有效的自我約束和外部監督機制,切實履行好主體責任,定期收集整理所屬專業技術人員學時折算情況,審核匯總后統一申
報,縣級及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將定期對用人單位學時折算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履責不到位的依照相關規定予以問責。
四、結果運用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本單位繼續教育與使用、晉升相銜接的機制,把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情況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考核評價、崗位聘用的重要依據。
五、相關要求
(一)落實工作責任。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真貫徹國家和省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有關政策規定,積極謀劃,認真部署,有計劃、分領域、分類別、分層次開展繼續教育工作,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素質。
(二)嚴格規范管理。各級人社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應指定專人負責繼續教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并向社會公開聯系方式。用人單位應主動聯系屬地人社部門申請繼續教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賬號,并加強學習使用和管理,引導專業技術人員主動開展繼續教育學習。
(三)加大保障力度。各地、各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公共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舉辦公益性繼續教育活動,主動公開符合條件的各類培訓、講座、研修活動。督促企業事業單位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資助或者捐助繼續教育事業。企業事業單位組織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的繼續教育活動,其費用由用人單位在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各地、各部門在繼續教育推進工作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
題或有何意見建議,可與各地人社部門聯系。
聯系電話:宜春市職稱辦:0795-3272951袁州區職稱辦:0795-3588520樟樹市職稱辦:0795-7362602豐城市職稱辦:0795-6298580靖安縣職稱辦:0795-4650850奉新縣職稱辦:0795-7188968高安市職稱辦:0795-5281702上高縣職稱辦:0795-2528107宜豐縣職稱辦:0795-2990773銅鼓縣職稱辦:0795-8691515萬載縣職稱辦:0795-8821570
宜春經開區職稱辦:0795-3918597宜陽新區職稱辦:0795-3998972
明月山區職稱辦:0795-3519818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