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境有7個渡口,分布在洲上、臨江、昌傅、黃土崗四個鄉鎮。近年來,我市通過通路撤渡的形式,把影響群眾出行、制約鄉村發展的障礙消解。隨著昌傅鎮城頭街至楊家、果園場至下余公路撤渡通路項目圓滿竣工,意味著我市徹底告別擺渡歷史。
我市7個渡口大多數分布在贛江及袁河流域,由于渡船設備簡陋、渡運能力較低,夜間和汛期都需要停航封渡,不能滿足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需求。近年來,我市采取撤渡通路、開通客運班線等方式,撤消了境內7個渡口。截至目前,全市已開通了客運替渡班線3條、建成撤渡公路5條,讓群眾出行不再難。
昌傅鎮洛湖、下余渡口分別位于昌傅鎮洛湖村、下余村,這兩個渡口以前是袁河兩岸周邊十幾個村莊群眾過江的“唯一方式”,輻射人口達 8萬余人,渡口日均客渡運量超過 400 余人次。

對此,昌傅鎮忠心村黨支部書記徐國兵深有體會。“原來乘船時間長,還存在安全隱患,隨著撤渡通路工程的竣工,現在昌傅鎮城頭街至楊家,果園場至下余,已修建了兩條全長10.06公里的三級公路,公交車可以通到門口,能直接坐車出村了?!?/p>
道路暢通也給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談到撤渡通路,忠心村種植戶徐新生滿滿的幸福滋味,“以往受交通制約,農產品大批量外銷運輸困難,如今道路修好,收購商可以直接把車開到地頭,銷路更廣了?!?/p>
撤渡通路,一頭連著群眾期盼,一頭連著鄉村振興。對于全市群眾來說,暢通道路,解決的不僅僅是群眾出行問題,更為群眾打開了一條通向新生活和邁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目前,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185.397公里,公路密度達169.27公里/百平方公里,逐步建立起“內外聯通、鄉村互通、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體系,農村公路真正成為群眾便捷出行、增收致富的“幸福之路”,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