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藥香彌漫。10月28日至30日,“樟幫杯”第四屆全國中藥傳統名堂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我市岐黃小鎮舉行。來自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6支代表隊共106名選手同臺競技,在切磋較量中展示中藥傳統技藝的非凡魅力。

決賽現場,空氣里交織著草本的清苦與甘香。切制賽區,只見選手們手持傳統切藥刀,面對一塊塊根莖類藥材,凝神屏息。手中的切刀起落如飛,白芍頃刻間化作薄如蟬翼的飲片。
來自吉林代表隊的選手丁婷婷完成比賽后告訴記者:“每種藥材切制都有嚴格標準,白芍要切得很薄,一吹就能飛上天。每一刀的力度、角度,都是長時間經驗的積累。”

水泛丸制作區的較量同樣精彩。選手們手持竹匾,通過恰到好處的旋轉,讓藥粉在水的浸潤下逐漸形成細小均勻的藥丸。這項看似簡單的技藝,實則要求手法極其精準——水量多一分則黏連,少一分則散碎。
“我師父常說,‘丸藥好不好,全在手上功夫’。”51歲的杭州選手朱益軍邊擦拭額頭的汗水邊說,“現在機器也能制丸,但傳統技藝制成的藥丸,在溶散度、圓整度、藥效釋放上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賽場另一端,蜜丸制作正在緊張進行。選手們將藥坨搓條、分割、搓圓,動作如行云流水。裁判相聰坤仔細觀察著選手的操作:“蜜丸主要是過程評分,看選手操作是否規范,使用的量是不是合乎藥典規定,和坨的過程中沾沒沾壁,蜜丸是不是光滑圓整。”

眾多“90后”甚至“95后”年輕選手的參與,成為本次競賽的一大亮點。“看到這些孩子眼中有熱愛,手上有‘功夫’,我倍感欣慰,這是中醫藥事業薪火相傳、永葆生機的希望所在。”裁判相聰坤說。  
經過激烈角逐,本次大賽共評出個人一等獎15名,個人二等獎30名,個人三等獎45名。
一等獎獲得者李愛紅說:“我們都是師傅手把手帶出來的,我會繼續發揮‘傳幫帶’作用,帶領更多年輕人為中藥事業的發展盡一份力。”

本次大賽特別設置了中藥制作技藝和交流環節。樟幫中藥炮制技藝老藥工張小波看著年輕選手們熟練的操作,感慨萬千:“現在的年輕人理論基礎好,接受新事物快,他們正在用科學方法解讀傳統技藝的奧秘。”
本次大賽不僅是技能的比拼,更是中醫藥文化傳承的課堂。中醫藥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也需要全行業的守正創新。
江西樟樹天齊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的參賽者張廷龍表示:“我們不僅要原汁原味地傳承老師傅的手藝,更要不斷創新,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中藥炮制技藝。”

我市是中國藥都,素有“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美譽,其中的“靈”正是指樟幫中藥加工炮制技術。樟樹中藥炮制技藝是我國中醫藥事業中的奇葩,不論炒、浸、泡、灸或烘、曬、切、藏等均十分考究,尤其是飲片傳統工藝刀工獨具一格,片型美觀,厚薄適中,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我市大力弘揚傳承中醫藥炮制技藝,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新版《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修訂,引導中醫藥企業組建傳承班團隊27個,參與藥工增至2147人次。每年組織開展樟幫傳統中藥炮制藥工認定考核,確定樟幫傳統中藥炮制藥工名單,對老藥工每人每月補貼1800元、學徒工每人每月補貼1200元。政策實施以來,我市已對2000余人次進行了補貼,補貼金額3000余萬元,極大提高了樟幫藥工鉆研中藥炮制技藝的積極性,促進了樟幫中藥炮制技藝的傳承。

夜幕降臨,比賽落幕,但中藥技藝傳承的故事仍在繼續。在這里,每一味藥材都承載著千年的智慧,每一位藥工的手上都延續著濟世救人的初心。從青絲到白發,從傳統到現代,中藥文化正在一代代藥工的指尖上,書寫著守正創新的時代篇章。
 
           
                 贛公網安備36098202000116號
贛公網安備3609820200011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