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底線,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大政方針。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糧食安全保障法,為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完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更好守住管好“天下糧倉”提供了專門法律保障。
一、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的主要背景
糧食安全是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關系全局性的重大戰略問題,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出臺了一系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措施,為保障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解決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經過艱苦努力,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但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保障糧食安全面臨著不少現實問題和挑戰。例如,我國耕地資源有限、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糧食生產的剛性約束日益增強;糧食總量充裕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農民種糧比較收益較低,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有待提升;糧食區域產需不平衡加劇,糧食生產、庫存向主產區集中等。同時,國際環境錯綜復雜,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許多新情況新挑戰。為端牢端穩“中國飯碗”,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糧食安全有關政策措施,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積累了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亟需立法予以規范、支持、保障。
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糧食法列入立法規劃的基礎上,從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出發,將糧食法調整為糧食安全保障法,列為一類項目。2018年、2019年、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提出明確要求。經過多年的努力,不斷聚焦糧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問題,不斷明確立法思路,確定糧食安全保障法的名稱,并加速推進立法工作。2023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初次審議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抓緊開展工作,在一年內完成三次審議,順利表決通過。
二、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的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糧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完善相關具體制度,進一步保障農民利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系統性構建了保障糧食安全的制度體系。
一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制度規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要抓機制保障,做到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保障、責任壓實。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有關決策部署,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以法律的形式把經實踐檢驗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轉化為法律規范,成為國家意志和社會行為準則。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順應發展需要。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安全領域改革成果,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針對糧食安全領域存在的耕地利用、糧食儲備流通加工等環節以及糧食應急、節約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建立和完善相關工作制度,健全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制,切實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同時,為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提升制度的系統性、整體性、前瞻性,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三是尊重農民主體地位,調動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難點在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在政策上,要考慮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實現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必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國家建立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投入機制和糧食生產者收益保障機制,給農民吃上“定心丸”,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地方抓糧更有積極性。
四是滿足多元發展需要,更好保障消費需求。人們每天消費的食物,有相當大的部分是直接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要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抓住糧食供給寬松的有利時機,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糧食安全保障法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明確國家糧食安全既要保數量,也要重質量,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放心,真正走質量興農之路。
三、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的主要制度考慮
糧食安全保障法對耕地保護、糧食生產、糧食儲備、糧食流通、糧食加工、糧食應急、糧食節約和監督管理等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規定。概言之,可以從四個方面把握糧食安全保障法的重點內容:
(一)“為耕者謀利”,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地方抓糧更有積極性
對于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關鍵是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確保農民增收、維護好農民生產經營自主權。這是糧食安全保障法制定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近年來,為鼓勵糧食生產和耕地保護,各地積極落實耕地地力補貼、一次性種糧補貼、耕地輪休補貼、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等扶持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國家健全糧食生產者收益保障機制,促進農業增效、糧食生產者增收。一是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預算安排資金,支持糧食生產;國家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完善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調動糧食生產積極性。二是規定國家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鼓勵開展商業性保險業務。三是規定以健全市場機制為目標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和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以法律形式確定價格、補貼、保險三項重要保障制度。
(二)“為業者護航”,促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但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能力必須牢靠地建立在我們自己身上。做強做優我國的糧食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一環,這既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也離不開政府的有效調控。從支持、規范、保障糧食從業者的角度:一是規定采取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強糧食安全保障,完善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協同保障機制,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二是規定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推出金融產品和服務,為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提供支持;三是規定支持糧食領域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和標準化工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先進技術、設備的推廣使用,提高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的科技支撐能力和應用水平;四是規定國家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管理,充分發揮市場作用,健全市場規則,維護市場秩序,依法保障糧食經營者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五是規定國家鼓勵和引導糧食加工業發展,重點支持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發展糧食加工業。從政策引導、技術服務、金融支持、營商環境等多方面、多鏈條為糧食從業者保駕護航。
(三)“為食者造福”,讓消費者吃得放心、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
保障農產品供給,既要保數量,更要重質量,這是最基礎的要求。要在抓好糧食數量安全的基礎上,以更大力度抓好糧食質量安全,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放心。一是在總則中明確規定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糧食供給保障體系,包括提升糧食質量安全。二是規定承儲政府糧食儲備的企業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執行儲備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制度,保證政府糧食儲備符合規定的質量安全標準、達到規定的質量等級。三是規定糧食加工經營者應當執行國家有關標準,不得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對其加工的糧食質量安全負責,接受監督。四是規定糧食生產經營者應當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確保糧食質量安全;政府應當依法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等環節的糧食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完善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檢驗制度。從宏觀要求到具體制度,筑牢糧食質量安全防線,壓實政府監管責任。在此基礎之上,規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品種豐富多樣、品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鼓勵和引導糧食加工結構優化,增加優質、營養糧食加工產品供給。
(四)“守大國糧倉”,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壓實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責任
端自己的飯碗、裝自己的糧食是底線。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國家建立糧食安全責任制,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黨政同責”的要求入法將更加強化各地一把手的糧食安全保障責任。地方政府承擔具體責任,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有責任保面積、保產量,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為全面壓實糧食安全保障責任,規定了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編制規劃、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加強質量監管等方面的具體義務。同時,“為耕者謀利、為業者護航、為食者造福”的真正落地見效,更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需要依靠政府將政策法律轉化為實際行動,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參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保障法將于今年6月1日起實施。這部法政策性強、內容豐富、涉及主體廣泛,需要不斷完善配套政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共同推動貫徹實施,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轉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宣教中心)
附件:



